0
您的检测结果
研究人数 2,524
可信度评级

★★★★★

最小
min 0.28
最大
max 1.36
低风险
您的检测结果
低风险
61.17%
相对遗传风险
0.01%
终生患病率
3
基因
3
位点
遗传率
50%
遗传贡献
5%
检测意义
神经性贪食症
检测意义

神经性贪食症(BN)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此症状群包含两大主要成分,其一是不可抗柜的强迫自己多食,其二是自己设法进行呕吐以避免体重增加,有时则是滥用泻药。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此类患者的体重常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女性患者月经仍可正常。女性较为常见,据国外报道,该症女性患病率约为1%~3%,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世界各地患病率相似,该症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续数年。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长程预后情况尚不明确。有的女性会因此而绝经或者月经不调,甲状腺肿大,体重大幅起伏。

相对遗传风险
相对遗传风险
与人群的平均值相比, 您患神经性贪食症的相对风险减少了61.17%, 是普通人群的0.39倍。图中为您的相对遗传风险在所有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在所有人群中, 最低为0.28倍, 最高为1.36倍。
相关科室
相关科室
肿瘤科
耳鼻咽喉科
内科
外科等
神经内科
精神科
检验科
消化内科
腹外科
内分泌科
呼吸内科
口腔科
传染科
外科
神经外科
儿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肿瘤外科
免疫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科
血液内科
妇科
急诊科
心内科
妇产科
风湿免疫科
感染科
心血管外科
泌尿外科
骨科
临床心理科
肾内科
泌尿内科
心脏外科
男科
生殖科
血管外科
神经科
眼科
终生风险评估
终生风险评估
依据2524人数的群体学遗传研究与人群的平均患病风险(0.02%) 相比, 您的这种基因型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终生风险是0.01%。
0.02%
全国平均患病率
0.01%
您的终身患病率
人群风险分布
人群风险分布
人群风险分布指的是与人群相比, 您的疾病风险所处的相对位置, 例如与您风险相同、更高、更低的人群比例。如图所示,有34.63%的人和您有相同的风险,34.63%的人风险比您低, 而30.74%的人的风险比您高。
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措施

从心理学和医学上对治神经性贪食症(BN)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对食物和体重的错误认知,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2. 药物治疗:有时BN患者伴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状,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情绪症状,减少贪食行为。

3. 营养治疗: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计划,控制进食量和速度,避免过度进食。

4.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运动等,有助于缓解情绪和减轻贪食行为。

5.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接触可能刺激贪食行为的刺激因素,如过度饮酒、咖啡因等。避免与可能引发冲突或争吵的人接触,以减少贪食行为的发生。

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措施
预防措施

从心理学和医学上对治神经性贪食症(BN)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对食物和体重的错误认知,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2. 药物治疗:有时BN患者伴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状,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情绪症状,减少贪食行为。

3. 营养治疗: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计划,控制进食量和速度,避免过度进食。

4.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运动等,有助于缓解情绪和减轻贪食行为。

5.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接触可能刺激贪食行为的刺激因素,如过度饮酒、咖啡因等。避免与可能引发冲突或争吵的人接触,以减少贪食行为的发生。

健康体检
查体:
(1)体重下降,皮下脂肪消失。
(2)血压、体温、脉搏降低。
(3)肢端发绀。
(4)皮肤、头发干燥、脱发。
(5)腹胀、便秘。
(6)勉强进食,易发生腹泻,进食量明显低于常人。
节食致体重减轻,至少达到下述标准之一:①比原先体重减轻25%以上(减15%以 上为可疑病例);②比标准体重低25%以上(减15%以上为可疑);③Qutelet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低于17.5。身高厘米数减105,即得正常体重的公斤数。Qutelet指数一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Qutelet指数为17.5或更低,可视为符合诊断的体重减轻。
关爱家人

建议您的亲属进行全基因组遗传检测,如果发现相关高风险疾病,应尽早进行监测和干预。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1. 遗传:患者的同胞姐妹中,同病者有6%~I0%,远高于正常人群的预期患病率。

2. 心理发育:本症患者存在体象障碍,其心理发育,素质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婴幼儿期有饮食问题;②病人的父母过于关注饮食; ③家庭关系影响了儿童期自我认同的发展,有人认为厌食是向儿童期退行的表现,是对青少年期情绪问题的回避。

3. 社会因素:多来自于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城市人群的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在城市中,私立学校的女生患病率高于普通学校。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1.多数病人需住院治疗,严重者需强制入院。
2.全身支持疗法。
3.药物治疗:1)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舒必利和氯丙嗪,有助于减轻进食焦虑,降低代谢和增加体重。2)抗抑郁剂。对于伴抑郁症状者,可用氯米帕明之类的抗抑郁药,既可使抑郁症状改善,又可增加食欲和体重。
4.心理治疗: 1)行为治疗。2)认知治疗。3)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4)家庭治疗。

基因结果
基因结果
  • 基因
    位点
    基因型
  • intergenic
    cg145388689
    GG
  • NT5C1B
    cg1454736
    AA
  • PERP
    cg1566246
    TT
查看更多基因